1. 城镇大全网
  2. 综合百科

跨年抓住最好的一瞬间(陪你慢慢变好迎春到)

制图:程灿、张育甲和韩力

1月3日,主持人(左)和青年评论员任在北京青年书店为《共生花园立方》节目直播彩排。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陈坚/摄

有人说,媒体和年轻观众之间似乎有隔阂。前者想呈现《我们的世界》,年轻人关注《我的世界》。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在哪里?2022年12月26日至2023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在全媒体平台开展“与你一起变好,迎春天”新年网络联播活动,寻找两个世界的温暖交集。

此次视觉联播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主办,中青在线协办。连续12天的新年网络联播,以及相应的传统纸媒形式的图文报道、新媒体形式的青春特质评论、H5、MV、小节目,以及新文化业态的“青春元宇宙”融合传播,让人眼前一亮。

自联播以来,客户端观看中国青年报直播的人数打破了单个事件的年度纪录,全网相关文章总阅读量近万次,各端累计话题阅读量超过5亿。联播活动也受到了业界的极大关注。2022年12月27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第一版刊发报道《中国青年报开启视觉联播新年征程》,“媒体茶话会”新媒体矩阵关注新年系列活动。

每一份努力都在记录着不同行业的一线年轻人的故事;每一个模块都在倾听和关注年轻人在抗疫和就业压力下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每一条评论都在倡导青年中的好活法,同时探索云上思政课堂新模式,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青年解读。

可视化总动员

在除夕夜播出的《奋斗回家》模块中,一段关于“震后小村庄正在慢慢恢复生机”的连线,感动了很多年轻人。

2022年9月,四川泸定地震后,石棉县王岗坪乡艾国村5人遇难。当时,中青报王忠清记者在现场看到,村里几乎所有的平房都倒塌了,村里通往外界的路也断了,成了一座“孤岛”。这个小村庄一直在积极重建,临近年底重建工作更加紧张。爱国村支部主任杨胜勇也很忙。每次记者约他,他几乎都在路上。

除夕直播期间,受疫情影响,杨身体不适已经好几天了。记者赵有时在镜头前说几句话就停下来咳嗽。为了能看到村子的全貌,杨特意找了一个地势较高的地方。

“透过镜头,我们看到村里的临时饮用水得到了解决,村里的新房建得很漂亮,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的佛手现在长势良好……”双方一边连接一边咳嗽,但这些令人振奋的震后恢复画面总是让人充满希望。

这是新年网络直播的一个缩影。

在这场“中国青年报视觉化年度大戏”中,几乎所有经过一年视觉化重塑的采编人员齐上阵,12天的联播由10多个采编业务部门牵头,14名青年编委担任编导。在《中国青年报》三维机制和五步工作法的支撑下,成为每天节目的“中流砥柱”。12天的播出也吸收了刚入行的新生代力量。他们要么是主持人,要么是导演,要么是评论员,要么是情景喜剧的主角。这些年轻的面孔是每天节目的生命力。导演、摄像、剪辑、技术支持、场馆支持、现场审核团队、传播推广团队...演播室里的这些“扎”,是每天节目的“最强保障”...

【/h/】不同岗位的实力汇聚,只想和年轻朋友一起过年:年轻人的“痛点”在哪里,“槽点”在哪里,“好玩点”在哪里,他们推出了一系列走心的设计。

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一切都可以量化、可视化的“大数据时代”,他们越来越喜欢读图、刷视频,习惯于互动参与。所以在策划之初,团队在新闻的基础上反复思考可视化、产品化等关键词。

物感——我们服务的青年群体目前有什么样的内容需求?答案,隐藏在新年网络直播中随处可见的新闻与产品的巧妙结合中。新年网播《追光守护》模块你的婚姻是谁在管?如何保护灵活就业人员的“酷权”?年轻人一个个都在热议,寻求解决方案。他们通过案例分析、青年街头抽样、专家解读,直戳痛点,解决迷宫。演示文稿中加入了三维动画,中青报吉祥物青与记者韩奎“同屏对话”,共同梳理2022年年轻人身边的法治问题。这位年轻的记者在直播结束时首先坦言自己还有一些未完成的事情。直击年轻人痛点,团队拓宽了话题范围,瞄准了差异化发展方向,同时也锻炼了士兵增长实力。成长和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价值感——联播可以帮助年轻受众解决哪些问题?“青春店”模块给出了答案。关注创业青年如何在回归工作生产的大背景下再次创业,不仅有鲜明的青年态度,还有丰富的创业政策和创业导师扎实的指导。在全面复工复产的大背景下,这样的组合更加实用。记者胡宁介绍,团队联动多家青年创业扶持机构、后起之秀青年创业者、地方记者站,通过演播室直播、情景喜剧、短片播放的不断交替,展示了青年创业者朝气蓬勃、有毅力、有深度思考能力的群体形象。

风景——年轻观众在什么情况下会看我们的广播,体验我们的服务?几位“入职即带头”的年轻记者留下了很多思考。播出的前一天,新记者李越所在的编审组主任通知她,她改了文字。她被告知“新冠肺炎改名了”,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话题。广播必须反映这些内容,应该更贴近年轻人的现状...于是,在第二天的直播中,她和她的搭档王君丽有了如下开场白:“最近,北京正在经历一波新冠肺炎感染。我发现周围朋友的问候甚至变成了你是杨过、杨康还是王重阳。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大家同舟共济,同舟共济..."

同样是新员工的李瑞轩也觉得自己在同事们的亲手传承、指导和帮助下成长很快:“每次讨论都集中在用什么方法和内容上。我可以做年轻人看的,年轻人爱看的节目。感受到了老师们对内容创作的认真态度和创新精神。”她说当我不相信自己的时候,我相信了报纸。“新记者裴思童觉得,报纸“几乎是果断地”告诉自己:“我已经是真正的专业人士,需要独立承担自己的责任。"

12天联播的技术授权

精彩的联播节目背后,是强大的技术支持为内容播出保驾护航。

半个月来,北京前门的青年书店,一直是日夜亮着灯。每次拍摄前,执行导演于冰和直播技术工程师胡明君都提前到达现场,检查拍摄设备,做好准备工作。直播组组长贾安静地坐在电脑前,熟练地操作着领航站,完成现场信号接入和领航工作。“在直播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主一备’两台直播机的模式,保证了推送流量的顺畅。”她说。

技术的升级就是体验的升级。网友看不到背后的技术是如何优化的,但会直观的感受到看直播的体验越来越好。如何打磨一个强大而专业的产品?团队努力工作。

早在一个多月前,技术研发负责人陈明和丁邦林、刘保华等同事就开始了“花园魔方”小程序的开发和《和你一起变好,迎接春天》H5的制作。“小程序的开发很难。好在胡明君勇挑重担,在一个月内按时保量完成了研制,充分展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陈明说。据移动媒体整合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次制作过程中,贾、崔等新同事也表现出色,顺利完成了策划。

【/h/】技术研发负责人、杨介绍,在本次直播中,人人创造了多个“第一”,底层业务逻辑完全迁移到云端,支持更大的访问并发。从直播技术的创新到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幸运的观众还可以获得限量的数字珍藏青春徽章。中青报人明白,留在商海是一种历史责任,创业是对前路的追求,积极求新求变,展开全媒体探索,永远在路上。

青年思想引领的真实互动

年轻人在哪里,中国青年报就在哪里。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创新,中青报始终坚持关注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联播团队再现2022年的优秀报道,感受全国各地新年烟火升腾的喜悦,寻找年轻人问题的答案。

“香港回归25周年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在新年网络直播的“成长与自我提升”模块中,很多年轻人都有分享。在香港警察苗永阳看来,2022年最值得纪念的是香港警队彻底改为华人游行。“这不仅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加深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一步。”在该模块中,“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代表亲身体验并阐释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众多网友。

直播内外互动热烈。2022年12月31日,广大青年网友在联播中收听了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新年贺词引发热议。网友以#陪你慢慢变好#为题参与,发表“个人新年寄语”:“我们见证了无数感人的温暖和温情,我们一起变好。”“人在路上,未来在前方,会更好的!”.....作为中青报·Zhongqing.com“大思政课”云平台上线后推出的第一个大思政活动,为期12天的大年三十播出,每一天都是一堂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思政课,致力于凝心聚力,培养人。在此期间,微博、Tik Tok、Aauto Quicker、哔哩哔哩、小红书、咪咕等平台都给出了直播弹窗和重要位置,将年轻人的声音展现给更广阔的空空间。

“当我刷到青蜂侠关于中国青年报跨年网播的先导片时,我眼睛一亮。看到了欧阳自远院士给年轻人成长出谋划策,小伊姐姐为宝妈们解答亲子陪伴问题的图片。我很期待。看着一天天过去,我真的没有失望。”这是青年网友“雷阿龙”的一条留言。

【/h/】90后、00后正逐渐步入职场,生活角色的突然转换,难免会带来紧张和迷茫。在知乎平台上,很多回答者在“和你一起变好”的微话题下分享自己的经历。“像‘认识新同事要不要握手’这样的小事会让我烦恼。谢谢你在开放职场课堂上帮我解惑。”“原来我的简历有这么多问题”...围绕“跨越就业”这一模块,网友们的评论真诚而温暖。中国青年报与微博合作,推出一系列内容,提升年轻人的求职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帮助他们进入新的成长阶段。

“2022年,这本书陪着我变好。”在“Bloom and Scholarship”模块中,10位哔哩哔哩UP业主公布了他们的年度书单,并分享了2022年带给他们力量感的书籍。在“青春店铺”模块,团队邀请知名UP主参与,预热视频量达到30万。话题、话题、混搭视频不断更新,结合平台特点定制产品,抽奖预热,增加观众期待。“点开视频,当‘一键三通’亮起,不断修改带来的烦恼都是浮云!”新报记者王鹤说。

在小红书的平台上,很多网友以“和你一起变好”为题发布了笔记,还有插画记录了一年的成长与蜕变,希望“2023继续爱下去,慢慢变好”;有大学生列出了2023年的计划,觉得“向着目标,生活总会变好”...青年编辑陈谦说,网友们来自全国各地,因为“和你一起变好”而聚在一起,互相鼓励,互相祝福,温暖弥漫在直播的内外。

“我是一名编辑,也是一名跨界主播。我很兴奋能为年轻人服务,哪怕只是起到万分之一的作用,我也深感荣幸。”新年网络直播《花开,读书》和《青春,店铺》两个模块的主持人、中国青年网新闻中心编辑白可佳说。这份温暖的陪伴,是中青报人和每一位读者的陪伴,也是我们对新时代的陪伴。

陪伴和可视化的改革一直在路上。

在新年网络直播中,刚入职的王君丽真切地感受到“没有可视化,就没有记者的明天”。在《梦与豹变》模块的直播中,他作为解说员,第一次从文字背后走到舞台上,对着镜头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是记者拉近与用户和读者距离的机会,也是对自身能力和观念更新的考验。或许这次直播也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豹变’。”王君丽说。由评论部牵头的“清平工作室”打造了一系列的栏目评论和一组关键词,凝聚了评论人的思考和心血,让跨年广播变得有趣、有料、有态度。

在联播中,“跃进制胜”模块送出不同城市给出的“大礼包”,吸引青年才俊;“共生园立方”模块带领观众到十三陵林场寻找神奇动物;“团圆万家”模块带年轻网友了解小家庭,保护大家;“梦与豹变”模块推出“年轻人问年轻人”,邀请科学家和大学生盘点2022年科技创新热点;“见证光影”模块通过图片、绘画、纪录片等形式讲述中国青年报记者眼中的“昨天、今天、明天”的故事。在“奋进奔跑”模块中,来自全国东西南北六个城市的青年奋斗者接力直播,带领观众见证城市新时代的新变化、新气象,单场观看人数超过700万;《有为山城》模块突出原创特色,拍摄大量独家视频素材,单日播放视频超过3000万;在“铸魂树人”模块中,宁敏小镇原型林展翼等二十大代表分享了他的人生选择,视频剪辑数量超过2400万...联播活动由全国各级机关组织的新媒体矩阵和高校新媒体矩阵同步播出;依托“大思政课”云平台,丰富多彩的内容产品全方位、立体化、精准化触达青少年,思想政治力量大放异彩,精彩内容被各类媒体广泛转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5日,展播活动累计直接观看量近4000万次,碎片化传播总播放量约2.4亿次,大力唱响坚定信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题。

新的传播生态和格局对《中国青年报》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中国青年报》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关注不变。这次跨年网播不是“我播你看”、“我说你听”或者“我定主题你看”,而是一种互动的陪伴。每个年轻人都可以自己填空,在联播和直播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爱,找到共鸣和思考。人们对美有不同的定义。也许你想慢慢读,慢慢学,慢慢吃,慢慢活...无论你选择什么态度,我们都愿意陪你!

时光向前,我们向上,我们都在努力奔跑,在生命的春天里,在执着的汗水、勇敢的怀抱、坚定的跳跃、相伴的奔跑中,我们一起变得更好。

中青报记者邱王岑宇牟浩坤安丽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猜你喜欢:综合百科

综合百科跨年抓住最好的一瞬间(陪你慢慢变好迎春到)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nxc.com.cn/10043304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