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镇大全网
  2. 综合百科

后人如何评价秦献公?他登基后做了什么 取得了什么成就?

秦灵公之子秦献公,战国时期秦国第24位君主,在位约23年。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来看看。

早年,秦献公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他在秦国进行了废除殉国、编纂户籍、推行郡县制等改革,发动了几次战争,收复了河西失地。为了阻止秦国的衰落,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

主要成就

废除殉教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元年),秦献公获得“止于死地”的称号,废除了自秦武公以来秦国实行了300多年的殉葬制度,正式取缔了殉葬制度。此后,殉道制度被法令正式废除。

基本上,秦献公的教师废除这一制度是为了防止中青年劳工被白白杀害。此前,秦国的奴隶主和贵族以烈士的数量和质量来表明自己的身份,秦国每年都会杀害大量的中青年奴隶。废除人祭,为秦国节省大量劳动力,对秦国的农业和工商业生产十分有利。作为殉葬制度的一种变通措施,秦的奴隶主和贵族开始用陶俑代替真人殉葬。秦人多,人少。秦献公鼓励更多的生育,并奖励那些有更多儿子的人。秦献公还吸引周边国家和部落的人来秦国耕种和放牧,平等对待自己的人民,不允许他们歧视这些外来者。通过这些措施,秦国的人口明显增加,许多原本贫瘠的田地被开垦出来,这为他的儿子秦孝公艾家良通过变法任命商鞅为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户籍

在奴隶社会,奴隶生活在“野外”,平民和奴隶主生活在“乡村”。两组之间的区别非常明显。随着奴隶制的崩溃,要求根据阶级变化的新情况重新组织户籍。公元前370年(应县公赵世贞十年),全国人口组织成五个单位,称为“户籍”。这一改革的意义在于:取消了国与野的界限,将秦国统治下的所有人都纳入“武”,实际上是为了提升奴隶的地位,享受人民的待遇。这是一项积极进取的改革。

移民资本

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二年),秦都城从永城(今宝鸡南麓凤翔)迁到溧阳(今Xi延安市阎良)。迁都的目的是为了对抗东方的魏国。当时秦国内乱频繁,邻国魏国强占秦国西部(黄河和洛河之间)的土地,侵略性很强。秦斗远在关中之西,不在魏作战指挥范围之内。栎阳是“东通三晋,北接荣宅,贾有多大”的重要地方。秦献公获胜的老师将首都迁到这里,主要是为了军事需要。

公元前364年(21年),秦魏在石门交战,“斩首六万,皇帝祝贺”;公元前362年(秦献公时颖二十三年),秦、魏在韶梁(陕西澄城以南)交战,俘虏了魏将军公孙错。秦献公以改革和战争建都溧阳,初步改变了秦国被动挨打的局面,为秦国东进与其他国家抗衡奠定了基础。

人物评价

司马迁《史记》:“继襄公、张、苗、献孝之后,一点点蚕食六国,还剩下一百多年,直到始皇帝能加冠。”

司马光《资治通鉴》:将死之人,残忍,浮躁,憨厚,restl

秦献公继位后应该奖励有功人员。他很感激细菌的变化,想多奖励他一些;同时,他怨恨合适的主人,想严惩他。当大臣得知秦献公的计划时,他抗议道:“君主不能这样做。秦公子有很多流亡者。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大臣们就会争先恐后地把被流放的儿子放入中国。这对你非常不利。”秦献公想了想,觉得主管的意见确实很有道理。于是,他下令赦免这位得力干将,授予他官职和博士头衔,并授予他每人二十石米。

秦献公

前374年(十一年),周太史帝访曰:“周、秦原合,后灭,隔五百年,又合。经过17年的融合,将会有主宰和统一世界的人。”同年,迁都溧阳。

前369年(秦献公十六年),秦国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又发生了一次日食,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前367年(秦献公十八年),栎阳地区发生了“雨金”天象。秦献公以为得了金兆,于是在栎阳建庙祭拜白蒂。

猜你喜欢:综合百科

综合百科后人如何评价秦献公?他登基后做了什么 取得了什么成就?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nxc.com.cn/1004339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