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镇大全网
  2. 综合百科

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宝黛爱情悲剧的现实性意义!)

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宝黛爱情悲剧的现实性意义!)

如果思念一个人,一张车票就可以解决,那不叫悲剧,那叫做距离,距离可以跨越,而悲剧则带有不可逾越性。它的不可逾越性来源于现实,现实如果无法改变,悲剧就会一直存在那里。《红楼梦》中的宝黛之爱,不是贾宝玉问林黛玉一句“你爱我吗?”林黛玉回一句“我爱你”,问题就解决了。他们的悲剧是时代造就的,封建制度下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是他们二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高墙。在这一坚固的现实基础上,曹雪芹还原了现实,宝黛之爱的悲剧性结局不可避免。

宝黛爱情建立的基础

对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缘份,其渊源首当其冲的便是木石同盟,这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故事。在这个神话中,带有主动性的一方是绛珠仙草,她为了报恩终日游离于离恨天外,心中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这是修成女体的绛珠草心中对神瑛侍者萌生了爱意,正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少女怀春这是人性的本能,所以这“缠绵不尽之意”无可消除,最终由官方警幻仙子出面帮她解决。绛珠草下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追随神瑛侍者,为了报答他的甘露浇灌之恩。而神瑛侍者下凡则是因为凡心偶帜,要造历幻缘,他要造的幻缘对象是谁,他也不知道,冥冥之中也是安排好的。木石同盟神话所传达出的信息,最终都在现实世界被一一印证。

神瑛侍者化身为贾府的贾宝玉,他出生没几年,化身为林黛玉的绛珠草便来找他了。绛珠草下凡就是为神瑛侍者而来,所以只能是林黛玉进贾府找贾宝玉,主动与他相遇,这叫做追随。两人见面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就是没有一下子坠入爱河。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作者曹雪芹对以往才子佳人小说一见钟情模式的突破,另一方面是在回应木石同盟神话。爱情发生的前提必须是男女双方相互爱慕,宝黛之爱不是单相思,也没有第三者。薛宝钗算不上第三者,因为贾宝玉从认识她之日起压根也没有对她动过情。

在神话中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的对象是未知的,所以他还需要时间寻找确认自己的“心有所属”。在三十二回前,林黛玉吃醋含酸的例子不少,酸薛宝钗,酸史湘云,不断的印证自己在贾宝玉心中的地位。而贾宝玉的答案来得略迟些,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寻找的是一位能与他在精神上共通的知音。“你放心”三个字,贾宝玉直到第三十二回才和盘托出,由此安了林黛玉的心,也安了自己的心。

宝黛之爱在木石同盟中的缘份仅限于还愿,并不存在婚姻。而还愿的方式也是绛珠草主动提出的,以一生眼泪还他。换句话说,泪尽之时就是缘尽之日。所以在木石同盟神话中,绛珠草离开的方式谈不上是悲剧,只能说是她愿望达成的方式。而在现实世界中,神瑛侍者所造历的幻缘就是宝黛之爱,这份爱情能不能造得成,取决于现实世界,与神话无关。

因此,宝黛爱情建立的基础不是木石同盟,而是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在这个社会下,人们还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任何个人都必须遵守,反抗的人还有惩罚制度在等着。所以个人的命运与社会命运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宝黛爱情悲剧的时代意义

曹雪芹在介绍贾宝玉时描写道: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如果放到现在,恐怕没有女孩子会选他。不爱读书,又没有一技之长,关键还多情,谁要是嫁给他得冒着喝西北风的风险。我们对爱情的物质需求导致世人眼中的爱情一定要穿着华丽的外衣,爱情变得没有爱情本身那么纯粹。但是在封建时代,男女之间的婚姻根本无需爱情加持,只要遵从礼法谐可,也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们在《红楼梦》中看到的纯真爱情到最后都不圆满,宝黛之爱以黛玉消逝,宝玉出家结束;秦钟与小尼姑智能儿的爱情以两人双双离世结束;丫鬟司棋与潘又安的相恋以两人殉情而结束;龄官与贾蔷的爱情走向,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虽没有交待,但以小说中龄官对那只雀儿的情节推断,多半也不会圆满;还有柳湘莲与尤三姐的悲剧,可以说,在《红楼梦》里,爱得激烈的恋人到最后都成了悲剧的代名词。

不要小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八个字,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代,不知道扼杀了多少恋人。从焦仲卿与刘兰芝,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再到徐志摩与陆小曼,鲁迅与许广平对旧式婚姻的”背叛“,都与这八个字脱不开关系。穿过时间的厚度,可以想象这八个字有多么恐怖。

贾宝玉行为偏僻、性情乖张、半疯半傻,头顶”混世魔王“和”孽根祸胎“的光环,就这样的一个人,林黛玉却不嫌弃他。因为他们之间的相爱是精神上的共通之爱,林黛玉从来不劝贾宝玉去立身扬名。在封建时代下,他们同是民主意识的觉醒者,他们的思想意识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他们之间不存在沟通障碍。宝黛能共同看一本《西厢记》,但到了宝钗那里就变成了一本禁书,这就是区别。

曹雪芹的笔下对贾宝玉一直都是在贬损,没有夸他一句,除了突显他的与众不同,还在暗示他是一个精神上的孤独者。就如鲁迅笔下《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像一匹受伤的狼,在深夜的旷野中嗷叫。他们是那个时代下个人民主意识觉醒的先驱者,但可悲的是,那个时代并不属于他们。

贾宝玉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他完全视仕途之路如粪土,他不像以往的文人墨客,皇上虐我千百遍,我待皇上如初恋。不怕皇上把我一贬再贬,只要皇上想起我再重用我,立马所有的不快都变成满腔热诚。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表达了对”文死谏,武死战“的愚蠢之举,这在那个年代都是颠覆性的思想。

宝玉谈至浓快时,见他不说了,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

因为林黛玉的存在,使得贾宝玉在那个时代下显得并不孤独,两人至少还可以抱团取暖。因为思想意识的共通,所以真挚的爱情才能发生在他们二人身上,他们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谈一场情真意切的恋爱,”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宝黛二人相爱,但他们都深知他们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他们之外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支配着命运。作为封建时代下的个体,人人必须遵守封建礼教,这就是那个冷漠世界的规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婚姻爱情也是一样,没有什么理由可狡辩,他们也不接受任何狡辩的理由。如果爱情破灭,贾宝玉解脱的方式是去当和尚,而林黛玉则强烈的意识到她的消亡。最终,宝黛爱情逃不开时代宿命,曹雪芹对于他们的结局没有超越时代的局限,而是选择成全了时代,这就是悲剧最大的现实意义。

曹雪芹心中的悲剧世界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心血之作,为什么他没有同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一样,给小说一个圆满的结局?这就好比在作一道几何论证题,经过验算,得出的答案是在现有的条件下,不可能论证出喜剧的结果。在论证的过程中充满了否定与怀疑,直到最终曹雪芹否定了他生存的封建社会。

在宝黛这条爱情线上,曹雪芹在小说中大旨谈情,大旨谈爱,而爱的存在并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幻灭。在现实世界中,爱本身就是一种匮乏品,而人们总希望通过各种行为证明它的存在。当爱活着的时候,需要不断的被证明,如果爱要永生,只要失爱才会永远。在人类的美学精神里,悲剧精神永远都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不论它的内涵是如何的五花八门,其中有两个要素却是必然具备的。其一,不可战胜的环境,其二,不可战胜的人。这两个因素构成了悲剧的基本内容。在《红楼梦》以前,中国美学始终没有搞清楚这两个因素,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始终在各种关系上,诸如经济关系,下层人民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民生关系等。而这些关系只要寻求办法,总可以得到暂时的缓解。因此,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更擅长躲避悲剧,将悲剧隐藏,习惯于以喜剧示人,甚至会用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来哄骗自己。所以,当我们看到最美好的努力,最美好的生命没有得到一个最美好的结局时,便会不淡定了,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解释。于是悲剧精神一直处于匮乏状态,人们对于爱总是会寻找各种方式来补偿,而不是去忏悔。

宝黛之爱是心灵相通的知音,是灵魂伴侣,是精神恋爱。贾宝玉对于失去林黛玉是一种心灵上的缺失,这是所有人类的终级悲剧。所以《红楼梦》所体现的悲剧意义超越了以往中国所有的悲剧故事,比如《孔雀东南飞》、《窦娥冤》、《赵氏孤儿》等。以往的悲剧只能算是冤剧、怨剧或苦情剧,但谈不上悲剧,因为主人公的冤怨和痛苦,只要他们遇到一个清官,一个好皇帝,都可以平冤招雪。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郁达夫曾说过:小说都是作者的自叙传。《红楼梦》是曹雪芹带给自己的一部无法向人说清苦难的书,也是在生命苦难中唯一能安放自己破碎灵魂的书。它与曹雪芹的人生道路和人生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包含在书中所设立的贾府之中,《红楼梦》的悲剧也是曹雪芹的悲剧,它赋予了曹雪芹生命化的符号。宝黛爱情悲剧,十二钗的悲剧,贾府的衰落,由小及大,曹雪芹在悲剧中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命运感,这样一直追索到时代、社会。正如王国维对它的评价,一部悲剧中的悲剧。因此,在文学史上,《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悲剧的典范。

猜你喜欢:综合百科

综合百科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宝黛爱情悲剧的现实性意义!)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nxc.com.cn/10043362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