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镇大全网
  2.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东元庄村

    东元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徐、张两姓建村于园庄之东约0.5公里处,称东园庄。后演变为东元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

    山东 108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高家庄村

    高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马、孟两姓人家先后来此定居立村。同期,该村高姓先祖由云南迁居三里庄。后高氏兄弟分居,一支迁居现址。后赵、于、刘等姓先后

    山东 58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八里庄二村

    八里庄二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正德年间(1506-1521),巩、綦两姓先后来此立村。据传,村中于姓先祖原居即墨城外墨水河畔,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洪水泛滥,西道口堤溃决,于姓数户

    山东 69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陈家河村

    陈家河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北偏东3.7公里,即城至蓝村公路南侧。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陈姓从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村东有一小河(系墨水河支流龙王河的上段)取村名为陈家河

    山东 8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辛家庄村

    辛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西南3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403-1435),辛氏自城里迁来此地定居,称辛家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

    山东 180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杨家村

    杨家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西南1.7公里处。据传:明天启时(1621-1627),杨姓来此立村,称杨家村。《即墨县乡土志》标此村为杨家庄。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

    山东 120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东山东村

    东山东村
       村庄由来 山东在楼子疃北偏东4.8公里处。据《刘氏族谱》载:宋末,刘氏自江南江宁上元县石剌沟村迁居此地,取名新安村。因地处马山东麓,清初改名为山东。同治《

    山东 30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刁家疃村

    刁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时(1403-1424),刁姓人家在此定居建村。清康熙时(1662-1722),孙姓、鄢姓迁来,刁姓已外迁,村名沿用。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

    山东 31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孙家庄头村

    孙家庄头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西北1.5公里,横河现。据《孙氏族谱》载:明初,济南历城历山顶孙氏以广文仕即墨,其后人一支居庄头,一支居孙唐庄。传说此地原有一个庄园,郭姓

    山东 59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小李村

    小李村
       村庄由来 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明、清即墨至莱州府驿邮路上县境内七个驿铺,第一个即借用李村之名的“李村”铺,在其附图中则称作“小里村”证明此村原称李

    山东 78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圈子村

    圈子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南3.3公里,墨水河西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王姓来此地立村,后陈、赵、史诸姓相继迁来,因地处西城汇(今属崂山区)之南,名村为南汇。明末,战

    山东 320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枣杭村

    枣杭村
       村庄由来 据《枣杭于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于氏由文登大水泊来此立村,因村前有一片枣林,名村为枣行村。清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枣行,建国后演变为枣杭

    山东 91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后疃村

    后疃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时(1573-1619),尹姓从八里庄迁至王家院北0.5公里定居,称后疃。村较小,又称小后疃。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墨水河下游西岸,距市政府驻

    山东 71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黄丹岘村

    黄丹岘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偏北4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卢、徐等姓来此立村,其西北有岘山,开花时节,遥望山上一片腊黄丹红,故取村名黄丹岘。同治《即墨县志》标

    山东 38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张家西城东村

    张家西城东村
      
       村庄由来 张家西城在楼子疃东4.5公里,墨水河西岸。据《张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张氏兄弟两人自沿海卫所禀军职迁至即墨城西南十里西城疃

    山东 49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蔡家村

    蔡家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西南2公里处。据传:明天启元年(1621),蔡姓迁此地立村,称蔡家村。后孙姓迁来,蔡氏已无,村名沿用。《即墨县乡土志》标此村为蔡家庄。
       政

    山东 84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阁里村

    阁里村
       村庄由来 阁里毗连于大同之东。因其主要街道为西阁所在而得名,亦称西阁里。西阁跨于今即墨剧院以北的东西大街上,为一台式楼阁,阁上建佛殿,拱券阁洞通行车马行

    山东 39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西北关村

    西北关村
       村庄由来 明初,李氏兄弟自鳌角石迁来此地立村。村西有庙宇称龙王庙观,因在城西关之北,又简称北关,同治《即墨县志》称为北观。因口头上易与北关混淆,称西北观,

    山东 58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云桥村

    云桥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董、于两姓来此地定居。因村东河段称“云溪”,且上有天桥,下有石桥,故名村为“云桥”。清康熙时(1662——1722)仇姓自沟岔

    山东 96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宫家庄村

    宫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北3.2公里处。明末,大韩村宫姓一家因在此拥有土地,迁来定居,称宫家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

    山东 153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北龙湾村

    北龙湾村
       村庄由来 据传,名洪熙时(1425)高、韩、卢三姓来此地立村,因村中有一池塘,天旱不涸称龙湾,村因此命名为龙湾头,后来发展成两村,分别称北龙湾和南龙湾。
       政

    山东 180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八里庄三村

    八里庄三村
       村庄由来 明正德年间(1506-1520),巩、綦两姓人家先后来此定居立村,因在即墨至胶州驿路北侧、十里铺与五里墩之间,村与县衙相距八华里,故称为八里庄。继之,孙

    山东 98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西流峰村

    西流峰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北2.2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任姓来此地定居。此地有墨水河龙王河自西流来,又处在小龙山东麓,举目可见山峰,故名村为西流峰。今已无

    山东 115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下泊村

    下泊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偏北2.8公里处。明永乐四年(1406),杨氏自小信村迁至此地建村,因地势低下,村西有一池塘,宛如湖泊,名村为下泊。明宣德七年(1432),董氏从牛齐埠迁来

    山东 99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南山东村

    南山东村
       村庄由来 山东在楼子疃北偏东4.8公里处。据《刘氏族谱》载:宋末,刘氏自江南江宁上元县石剌沟村迁居此地,取名新安村。因地处马山东麓,清初改名为山东。同治《

    山东 58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魏家村

    魏家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北偏东4.7公里处。清顺治时(1644-1661),吴姓来此定居,称吴家村。清末,魏姓户口增多,改称魏家村。《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

    山东 75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孙家庄村

    孙家庄村
       村庄由来 原系张家西城的东部,但位置突出自成聚落。因位于黄土崖上,特称东黄崖。因多孙姓,于1960年改称孙家庄。据传:明嘉靖时(1522-1566)孙姓由莱阳东关迁来。

    山东 151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泊子村

    泊子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朱姓由云南来此定居,因村东有一水泊,名村为朱家泊子。后张姓迁来,居村西部地势较高处,此村又称张家泊子,简称泊子。1980年地名普查时,定

    山东 230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邢家岭村

    邢家岭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1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邢姓在小龙山南麓土岭上立村,称邢家岭。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

    山东 168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夏堤河村

    夏堤河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西偏南2.6公里处。明末,黄姓来此定居,称黄家庄。不久,徐姓迁来,黄姓迁出,因村后有洪江河支流流过,此段支流两岸陡峭,特称下底河。后演变为下堤

    山东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