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镇大全网
  2.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道口东村

    道口东村
       村庄由来 是从大范戈庄村分出来的。大范戈庄在长直西2.5公里,流浩河南岸。村北河岸有温泉,水温而甘冽,冬月不冻,旱天不涸。近经疏浚,以供饮用和灌溉。西汉平帝

    山东 44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赵家疃村

    赵家疃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4公里,洪江河东岸,即城至七级的公路南侧。明永乐时(1403~1424),赵姓来此立村,称赵家疃。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05亩。

    山东 79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宫家村

    宫家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1.2公里处。清乾隆时(1736~1795),大韩村宫姓迁来此地居住,称宫家。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18亩。2006年,全村共有178户,

    山东 105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小金家村

    小金家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李姓、冯姓迁来洪江河西岸,北距大信村2.6公里处建村,称李冯庄。以后原住河南洛阳的金姓,自崂山金家岭迁来李冯庄,其后代兴旺

    山东 60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范西村

    范西村
       村庄由来 是从大范戈庄村分出来的。大范戈庄在长直西2.5公里,流浩河南岸。村北河岸有温泉,水温而甘冽,冬月不冻,旱天不涸。近经疏浚,以供饮用和灌溉。西汉平帝元

    山东 101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韩家韩洼村

    韩家韩洼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南3.9公里,洪江河东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韩姓由云南迁至此地立村,因地势低洼,故称韩洼。自孙家韩洼(今属崂山区)、李家韩洼相继形成

    山东 64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北翟家疃村

    北翟家疃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4.2公里,洪江河西岸。明永乐时(1403~1424),翟姓来此地立村,称翟家疃。明末,翟姓绝而王姓繁衍,村名仍沿用。《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山东 57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张戈庄六里村

    张戈庄六里村
       村庄由来 在长直南5公里,流浩河支流待清河东岸。此村为明福海乡清泉社的中心,各张戈庄中之最先形成者,其建村年代应很久远,或系以姓氏名村,但来历已不可考

    山东 165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李家韩洼村

    李家韩洼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李姓在韩洼村西立村,因与韩洼靠近,地貌相同,称李家韩洼。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6亩。2006年,全村共有8

    山东 78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碓臼泊村

    碓臼泊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北2公里。据《高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高氏从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地势低洼,村西有两块岩石上下相迭,形似碓臼,取名泊。同治《即墨县

    山东 107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张戈庄一里村

    张戈庄一里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以来,梁姓迁至张戈庄南1.5公里处立村,称梁家疃,对外亦称张戈庄。至清顺治时(1644-1661),孙姓迁来此村。1946年,划为张戈庄一里。
      

    山东 62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小店村

    小店村
       村庄由来 在长直东北2公里,流浩河南岸。明永乐十二年(1414),任、龙、田等姓七户迁来此地。当时往来莱州、即墨间,沿驿路经长直迂回较大,因此轻装行人多取捷径经由

    山东 58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司家疃二村

    司家疃二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3.2公里,洪江河西岸。明永乐二年(1404),司姓迁来此地立村,称司家疃。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后分为三个村,为司家疃一村、司家疃二

    山东 61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青钢农场村

    青钢农场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北3公里处,系青岛钢厂于1978年成立的职工家属农场。耕地由金家公社划给,都是农业户口,现系大信村乡的一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山东 120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赵家村

    赵家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赵氏迁至长直流浩河对岸立村,称赵家村。后赵姓无,宋姓、邱姓繁衍,村名沿用。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48亩。2006

    山东 65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乔家村

    乔家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乔姓在大信村东洪江河西岸立村,称乔家。今此村乔姓已绝,李姓、王姓占大多数。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87亩。20

    山东 107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法券桥村

    法券桥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浮山所派展姓来此设屯垦荒,以供均需。此屯垦区称展家屯。清雍正十二年(1734),划归即墨县福海乡葛埠社。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村中小

    山东 65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大范家村

    大范家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1.4公里。据传:明嘉靖时(1522~1566),范姓来此立村,称范家。小范家形成后,改称大范家。《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山东 156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普东村

    普东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即墨县志》载:普东屯是大嵩卫所领二十九屯之一,是明初驻军屯垦之区。当系因靠近普东而得名。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普东屯并入普-后,逐渐改称下

    山东 95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新花园村

    新花园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3.4公里,洪江河西岸。明永乐时(1403~1424),邴姓来此立村,称邴家疃。后邴姓迁出,因胶州赵姓在此地拥有庄园、花园,改村名为花园。今此村姜

    山东 133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抬头一村

    抬头一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北偏西4公里处。据《李氏族谱》载:明永乐四年(1404),丁、王、李三家迁来此地定居,因地临一台状高地,定村名为台头,后演变为抬头,含有旧社会农民

    山东 57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北王家庄村

    北王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4.8公里,洪江河东岸。明宣德时(1426~1436),王姓来地处定居,称王家庄。1958年成立金家人民公社时,同一公社有两个王家庄,此村在北,改称北

    山东 64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大金家村

    大金家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南偏东2公里,洪江河东岸。据传:明天启时(1621~1627),金姓由平度麻兰迁来此地建村,名村为金家。小金家形成后,改称大金家。
       政区人口

    山东 96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南孙唐庄村

    南孙唐庄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西南2.5公里处。据传:此村原名唐家庄。明初,楼子疃孙氏迁来,因唐姓日以萧条,改称孙唐庄。明末,历城孙氏迁来。《即墨县乡土志》标有孙唐庄

    山东 107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曲家屯村

    曲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西3.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谢、温、毕、李、江等姓来此立村,取吉祥嘉言,定村名为兴隆疃。建国前,此村尚存有光绪初年为纪念庙宇

    山东 76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杨家庄村

    杨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北4.4公里处。此村原名草庄。据传:明前,宋、王两姓即世居于此。明永乐时,杨姓迁于此村。后杨姓人丁日藩,甲于全村,逐渐改称杨家疃。同治《即

    山东 79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高家洼村

    高家洼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北3.6公里。明永乐后期,高姓自碓臼泊来此立村。村西是洼地,故名高家洼。今此村张姓最多。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山东 45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洪沟村

    洪沟村
       村庄由来 是南洪沟、北洪沟合并而成。北洪沟在下普东南1.2公里处。据传:明天启时(1621-1627),蔡、苟、董等姓在此佃种黄姓的土地,故称黄家庄子。后土地为孙、刘

    山东 54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司家疃三村

    司家疃三村
       村庄由来 在大信村东北3.2公里,洪江河西岸。明永乐二年(1404),司姓迁来此地立村,称司家疃。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后分为三个村,为司家疃一村、司家疃二

    山东 77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镇衣家屯村

    衣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下普东西偏北2.5公里处。清乾隆时(1736~1795),衣永宏由鳌山卫迁此地立村。因此地原是屯区,衣氏原系军户,故称衣家屯。
       政区人口
       全

    山东 113